Tuesday, June 30, 2009
神话小说
豬八戒的來源,專家們討論得比較多,意見也很好。但是近年有些新的發現,尤其是地下出土的文物,使許多死材料活了起來,值得做些補充論證。 他是“天蓬元帥”下凡,錯投豬胎,變成“豬剛鬣”的。他自吹自擂道,“自小生來心性拙,貪閑愛懶無休歇”,好像本是凡夫俗子,修道成功,才“功圓行滿卻飛升”,而後“敕封元帥管天河,總督水兵稱憲節”。 因為在蟠桃會上喝醉酒,闖入廣寒宮“追求”嫦娥(照我們看,並沒有多大了不起,只是沒有堅持“自願”原則,辦法跟阿Q追求吳媽一樣笨罷了),偷偷摸摸的事反而大叫大喊,“色膽如天叫似雷,險些震倒天關闕”,讓糾察隊拉到玉帝面前,險些砍頭,和事佬太白金星說情,打了二千錘,貶下凡間,變成豬八戒,可謂倒楣透頂。 “天蓬”之稱不知所自。據鄭明娳教授等的考證,曾見於晉陶弘景(西元452-536年)的《真誥》(卷十)。唐代杜光庭《道教靈驗記》寫到“天蓬印”和“天蓬咒”——它們還能用來祈雨,這倒跟豬曾是雨水之神化身相和。道教或認為北方司水的“玄武大帝”也稱為“天蓬將軍”(參見劉蔭柏《西遊記研究資料》等)。玄武本來指龜或龜蛇糾合,“天蓬元帥”或豬八戒用“玄武”的異名為稱號,大概因為:一、它們都是黑色;二、司“水”;三、都是武將。陳炳良教授等指出,作為道教的神,“天蓬”,唐宋時多見於民間雜祀。《益州名畫錄》載,彭山縣洞明觀已有奉祀“天蓬/黑殺/玄武/火鈴”等神的制度。宋吳自牧《夢梁錄》裏,四聖延祥觀即祀“天蓬/天猷/翊聖/真武”等神。《宣和畫譜》(卷四,卷七)記載有畫家所作的“天蓬”畫像。 元代散曲、套數和雜劇裏提到“天蓬”的頗多,常與“黑煞”連稱。 可惜我們不知道天蓬神跟豬八戒有什麼關係(雜劇《西遊記》猶稱豬八戒為摩利支御車將軍,世德堂本《新刻出像官版大字西遊記》已呼其為“天蓬元帥”)。 從職務上看,好友龔維英教授指出,天河元帥最像神話裏的河伯;而河伯,以水神兼雨神,曾經化身為豬。聞一多《周易義證類纂》舉出很多證據說明豬是“水畜”,管理雨水,而河神曾經以“大豕”形狀出面,並且司雨(甲骨文常常向“河”求雨)。這跟天河之神變作豬八戒一致。 河伯,人稱馮夷,“馮”上古音念“憑”(所以河伯又稱“冰夷”);但是唐以來中古音“馮”字跟現在的讀法已經相似,而與“蓬”字讀音相近。“天蓬”之稱說不定就由此而來。 河伯曾經跟后羿鬧矛盾,化成白龍或白魚出外遊玩,被后羿射瞎了一隻眼睛。他們之間夾雜著一個女人,這位美麗的女人或稱宓妃,或即洛神(雒嬪),或涉純狐,作為女神(或女性水神、月神),都跟嫦娥對位,而嫦娥正是后羿的妻子,因為偷吃丈夫的靈藥飛進月宮,“碧海青天夜夜心”,很痛苦地守著活寡。后羿搶過河神老婆雒嬪(洛神),那天河元帥“報復性”調戲一下后羿的“寡婦”,也不是什麼大罪。 人間的小太陽神后羿是跟豬形神發生過衝突的。例如他曾射殺封豨(大野豬),神話學家蘇雪林教授說它代表“黑暗”,丁山教授則說其象徵“淫雨”,這些都是“陽光射手”或“光箭”的死對頭。傳說裏后羿還曾強佔“純狐”(或說即嫦娥),射殺“實有豕心”的伯封(或說其化形即大封豨)。這些都暗示后羿/嫦娥/豬神之間有三角性的衝突。 只是再生態豬神(八戒)跟“小太陽”后羿的衝突,被《西遊記》失落罷了。 但在楊景賢《西遊記》雜劇裏,豬八戒卻是由二郎神及其“細犬”捉拿並降服的。我們在《中國文化的精英》等書裏論證,二郎神是次生形態的小太陽神,是后羿在中古史裏的“後身”。灌口二郎在楊劇裏自報家門就是: 不周山破戮天吳,曾把共工試太阿? 誰數有窮能射日,某(我)——高擔五嶽逐金烏。 他曾經像祝融(太陽神)那樣,用太阿寶劍殺掉撞破不周山的共工氏,說不定還曾殺過海神天吳(第一句句式變化太大,意思不易確定)。誰說僅僅只是有窮氏后羿能夠射太陽呢?——語下之意,他就是“當下的”后羿,能夠以“善”的太陽“替代”多餘的太陽。因為他有“擔山追太陽”的神跡(英雄擔山,跟愚公移山一樣,能夠戰勝太陽;孫悟空也曾“擔山”)——“追太陽”,也許跟“夸父追日”一樣,是為了盜取太陽聖火,為人間帶下智慧和光明——黑暗和淫雨,野豬或惡龍,從來都是“太陽英雄”的敵人。 豬,跟雨,跟水,關係是很大的。《周易》的《睽卦》說,豬在泥裏打滾,是下雨的徵兆,“往,遇雨則吉”。 中國北方紅山文化發現“豬頭龍”的玉雕。《說文解字》玉部說“瓏”字就是“玉龍”,是用來祈雨的。龍,尤其是“豬龍”,都能請雨。所以紅山玉豬龍,最可能用以祈求甘雨和豐收。 中國人說的“母豬婆龍”有兩種意思:一是“鼉”,即揚子鰐;一是帶有豬體徵的龍,像紅山玉龍所見。宋人孫光憲《北夢瑣言》說,邛州臨漢縣有“母豬龍湫”,常見牝豕出入,對它求雨,往往靈驗。蘇軾《東坡志林》說,四川眉州青神縣有豬龍泉,“深不及二尺,大旱不竭”,旁邊供有“豬母佛”,這似乎在說成“佛”的豬八戒了。 江蘇宜興民間傳說:銀河(天河)裏有“豬婆佛”,竟敢跟玉帝作對(這多少有些像天河元帥的“天蓬”)。玉帝降旱之時,豬婆龍偷吸銀河水滋潤莊稼,後來又逃到凡間、海底,使山山有泉,老百姓不愁無水。玉帝遂發動大水。豬婆龍又變成少女(“豬娘”),與獵手鯀結婚,生下治水英雄大禹(這麼說來,禹母有莘或修己曾化形為豬)。這裏最值得注意的是,豬娘深夜現出“豬婆龍”的原形,親自挖河,挖得又深又長……被眾人偷看到豬形,“無顏見人”,鑽入地下,不知去處。宜興的龍池山和龍池廟,據說就是紀念她和大禹的(參見袁珂《中國民族神話詞典》、《中國神話大詞典》等)。 而《三教源流搜神大全》也記載祠山“張大帝”,親自變成大豬,參與治水工程,役使陰兵“開鑿瀆河”。這顯然是大家熟悉的大禹親自化熊挖河故事的“異文”;豬或豬婆龍,是熊(或“三足熊)的“卑化”。 小說《西遊記》中有這樣一段描寫: 好呆子,撚個訣,念個咒語,把腰躬一躬,叫聲“長!”就長了有二十丈高下的身軀;把釘鈀晃一晃,教“變!”就變了有三十丈長短的鈀柄;拽開步,雙手使鈀,將荊棘左右摟開:“請師父跟我來也!”……這一日未曾住手。(第64回) 這描寫,說不定還多少受到禹化大熊、張大帝變巨豬為河水開路的啟迪哩。而第67回,除了大蟒,到了七絕山稀柿洞口,道路填塞,污穢充塗,豬八戒吃飽了肚皮,“白蹄四隻高千尺,劍鬣長身百丈饒”,拱了幾天,才把它拱開,孫悟空勸阻報名開路的熱情百姓說:“你等又不是大禹的神兵,那裏會開山鑿路!”語下之意,只有豬八戒才能像大禹及其神兵神獸那樣“拱”出路來。 佛教密宗有坐在“金色豬”身上的摩里支菩薩。他的化身可能就是金豬。 《佛說大摩裏支菩薩經》說,這位菩薩有三個面孔,每面各有三目:“一作豬面利牙外出(可見他有豬面相),舌如閃電為大惡相”——可見其與雷電有關(神怪“吐舌”是泛太平洋文化重要因數,蛇舌、鹿舌、豬舌都曾被說成是“閃電”,或說這是一種”生殖”崇拜)。又者,“此菩薩亦現童女相”,童女乘豬別有所象,見後。而雜劇《西遊記》裏,豬八戒曾自稱是摩利支的“御車將軍”。 更重要的,上世紀70年代,洛陽西漢卜千秋墓後壁發現一幅很大的豬頭神像,孫作雲教授認為是“豬頭方相”。我們覺得更可能是雷雨之神。證據之一是小說《西遊記》常常參考的《酉陽雜俎》(唐段成式著)記載道: 唐貞元中,宣州忽大雷雨,一物墮地,豬首,手足各兩指,執一赤蛇齧之。俄頃,雲暗而失,時皆圖之。 這跟天蓬元帥差不多,大概在天上犯了什麼錯誤,隨著雷雨“貶”到人間,而且現出了雷雨之神“豬”的原形。時皆圖之,證明這類圖像曾在民間流行,也許跟卜千秋墓的“豬頭神”像相似。 電視劇《西遊記》就表現,被逐出天庭的天蓬元帥在雷雨晦冥之夜,稀裏糊塗地跌進豬圈而變作小“公豬”。 雷雨之神是能夠辟邪、趕鬼的。中國和日本的一些“豬頭神”造像都有辟除邪魅的作用。《酉陽雜俎》豬頭的雷雨之神抓住蛇咬齧,蛇在這裏是邪惡的象徵。卜千秋墓後壁圖畫豬頭神(雷雨之神?)確實有“鎮墓”、“驅邪”的意圖:避免毒蛇惡獸對墓主人的侵害。 小說《西遊記》說豬八戒做上門女婿的高老莊在“烏斯藏”國界,已進入西域。而《楚辭‧大招》說: 原文 今譯
魂乎無西, 魂啊可別向西逃, 西方流沙, 西方有流沙和沙暴, 漭洋洋只。 洋洋漭漭把人包喳。 豕首縱目, 豬頭長著豎眼睛, 被髮鬣只。 滿頭亂髮的鬼魅準碰到喳。 長爪踞牙, 鋸齒般的牙長長的爪, 誒笑狂只。 狂笑亂喊在獰笑喳。 這像被楚人“誤讀”或“曲解”的豬頭神,樣子確實醜陋可怕。說不定西域有“豕首”原生神話。 《西遊記》描寫由動物變來的神怪妖魔,大多數都具有“三重”性質:人性/神性/動物性,而且把三者“融合”得恰到好處,寫主要人物的孫悟空和豬八戒尤其成功。西方有哲學家說:人是什麼?一半是神,一半是獸。也有說,“人”由1/3的人性、1/3的神性、1/3的獸性組成。這首先由於人是由動物(猿猴)進化來的,人的“本能”裏確實有許多動物性的成分。但是人究竟是能夠製造工具、能夠理性思維、能夠運用音節語言的“能動性”動物,首先具有上述的“人性”;人,更是文化的動物,創造了高度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當然比其他動物具有“神性”——何況神本來就是由人創造的“超級”的人。哲人的話有其深刻的地方。但是“獸性”、“神性”云云容易引起誤解。我們通常不像他們那樣論述《西遊記》動物形“神怪”之性格構成。 男人都好色,不“好色”恐怕不是真男人。公豬尤其好色,常常被用來諷刺欲望強烈的男性。莫泊桑有個短篇,描寫一位不會追求女人,偏要摹仿巴黎式“風流”的男子,題目就叫《莫蘭那隻公豬》,為錢氏《管錐篇》所失引。中國小說裏則有唐代牛僧儒《玄怪錄》裏的“烏將軍”,是豬靈,卻貪戀女色,逼人獻美女為“祭”,為英雄郭元振斬落一蹄(這故事好像為《西遊記》改頭換面,變成金魚精索取童男童女為祭)。食色互滲,好色跟貪吃一致,色欲跟食欲同樣旺盛,這是豬的特徵,《管錐篇》等已說得很透徹。 近年浙江余姚瑤山和反山“良渚文化”墓地出土玉琮等寶器,其上有所謂“神人獸面”圖紋。戴著“髮形冠”的大女神,雙手扶持著她巨大的乳房,這乳房正是構成她“半身”的野獸的眼睛,在肚臍以下;兩腿以上的是其陰部——而這又是野獸那長著獠牙的血盆大口。這在藝術學上叫做“兼體造型”(某一人獸的器官“兼”為其他的鳥獸或其器官),常常見於草原薩滿文化圈,包括亞歐草原“斯基泰人”(Scythians)的動物造型藝術。 當然,還得承認,這些“動物精怪”還具有“神性”(或曰“超現實性”),例如會呼風喚雨,變化騰挪,或者移山倒海,神出鬼沒,等等。不然, 豬八戒 不過是您院牆後面一頭待宰的肥豬罷了。需要提醒的是,他們的“神性”往往是用極有特色的“人性”或“物性”的方式表現出來,所以仍然非常有趣,非常逗人喜歡——易言之,他們的“神性/人性/物性”時時刻刻揉合在一起,而且十分富於個性地表現出來,鋪展開來,不時讓您賞心悅目,開懷大笑,拍案叫絕。 就說豬八戒吧,本領也是有的,比如,他“會變山,變樹,變石頭,變癩象,變水牛,變大胖漢”,咱們這些凡夫俗子就不會。可因為他是一頭公豬,一位胖子,叫他變個玲瓏剔透的小丫頭,都實在困難。在金箍棒的威脅之下,只好“變個頭來,就也像女孩兒面目,只是肚子胖大,郎伉不像”(第47回)。這就入情入理,使人信服。他並非不懂武藝,使起釘鈀來也能“招架”幾下,可他像個豬似地怕死,膽小,退縮,而且不顧臉面地表現出來,連偽裝一下“視死如歸”的英雄氣概都不會,也沒那個工夫。“不好了,風響是那話兒(妖怪)來了!”嚇得面無人色。可孫悟空是個膽大包天、“無惡不作”的猴子,反而笑嘻嘻接待妖怪,“請自在受用”。弄得那妖怪也疑疑惑惑,猶猶豫豫起來,常年先吃童男,今年偏要先吃童女,嚇得豬八戒手忙足亂,“撲的跳下來,現了本相,掣釘鈀,劈手一築”,築下兩片冰盤大魚鱗來。這才叫豬八戒,才是人味十足,情趣盎然。 可憐他最後修成正果,也不過封個“淨壇使者”,充滿反諷。對此,他是有意見的,責問道:“他們都成佛,如何把我做個淨壇使者?”如來安慰說,這是個“有受用的品級”,因為他“口壯身慵,食腸寬大”。鄭明娳說,這封號是由元劇《小尉遲鬥將將鞭認父》裏借來的,仍含譏刺:“若有人請我到的酒席上,且不吃酒,將各樣好下飯狼餐虎噬,則一頓都噻了方才吃酒,以此號‘淨盤將軍’。”成了佛又如何呢?還不是換了頂新官帽的豬八戒? 豬八戒這種“酒色財氣”、“五毒俱全”的喜劇性格,使得它不論具有多少神性、佛性或超人性,其實都接近於“混沌”,接近于“自然”,不但與孫悟空的不好吃、不貪色構成對照(其實孫悟空也食水果,偶爾也有所“宣洩”),特別是跟超凡入聖的唐僧形成鮮明對比:淡菜素食,見到女人避之猶恐不及,整日價誦經參禪……簡直不像個“人”;同時又膽小如鼠,遇事慌張,不分皂白,人妖顛倒,簡直比豬八戒還可笑。相形之下,我們倒覺得豬老哥更有人情味,更親切些。許多“人類的弱點”,包括一些跟豬性、神性關係不太大的小毛病,我們都能“理解”,都原諒,因為這些既不傷大雅,又情有可原。比如,他是個不大不小的神,又希望成佛,多少還能騰挪變化,到哪里都想方設法弄些寶物或食品,還偷偷地攢私房錢——活生生的一個莊稼漢,一個桑科‧潘紮(唐‧吉訶德的助手)。他被白象精捉拿,扔在水牢裏。孫悟空變個陰間“勾司人”逗他。他報出孫悟空的大名,企圖在閻羅王那里拉個關係,“長官,那裏不是方便”,孫悟空便索取賄賂,要“好處費”。 豬八戒:“有便有些兒,只是不多。” 孫悟空:“在那裏?快拿出來!” 豬八戒:“可憐,可憐。我自做了和尚,到如今,有些善信的人家齋僧,見我食腸大,襯錢比他們略多些兒……”(第76回) 好容易,零零碎碎,積攢了五錢銀子,去銀匠處“化整”時,“沒天理,偷了我幾分,只得四錢六分一塊”,藏在耳朵竅中,卻被孫悟空“詐”了出來。全在“道理”之外,又全在“情理”之中。正是這種數不盡的小幽默,造就了這部大喜劇。 又比如說,人人都知道豬八戒是“呆子”,唐僧、沙和尚誇他老實、憨厚,孫悟空也以為“可欺”。可他在呆傻之中又愛耍些小聰明,恰是那些不成氣候的小手段造成他既老實又狡詐的“惡名聲”,成就著性格的複雜性,展開著情節的豐富性。並不老實的他卻時時誇耀自己的老實:“若論老實,像師兄(孫悟空)就擺一隊伍,也不如我。”“我生平不敢有一毫虛的。” 豬八戒吃人參果,不知滋味,卻白著眼混賴,問悟空、沙僧:“你兩個吃的是甚麼?”吃出了事,唐僧查問,豬八戒首先說:“我老實。不曉得。不曾見。”(第25回)他就借著自己的“老實”來撒謊,狡賴。又如,他奉命去巡山,去時倒也雄赳赳,氣昂昂,可走了七八里地,便撇下釘鈀,鑽進草叢就睡,睡畢,想出妙計,拿大青石當唐僧等三人,打躬作揖地“演練”謊言:“他問甚麼山。我若說是泥捏的,土做的,錫打的,銅鑄的,麵蒸的,紙糊的,筆劃的,他們見說我呆哩,若講這話,一發說呆了。”為了證明自己不呆,就編出什麼“石頭山”、“石頭洞”、“鐵葉門”,連謊都編不圓,卻又叫孫悟空偷聽到了,當著師父面給予揭發,弄得狼狽非常(第32回)。這就是豬八戒。這才是豬八戒。什麼“便宜”都想討,什麼“壞事”都沾點邊,可是什麼壞心腸,什麼“餿主意”都沒本領、沒“運氣”實現,處處沾光,處處碰壁。“喜劇是危險邊緣的藝術”,實現了的“罪惡”是很難造成幽默感的。豬是喜劇角色,猴是喜劇角色,吃人的鱷魚就很難表演喜劇了。 詹森論喜劇的審美特徵說:喜劇嘲弄人類的愚蠢,但決不涉及罪惡——罪惡通常是悲劇或正劇的表現物件。豬八戒做妖精時也吃人——具體地血淋淋地“吃人”(具象的罪惡)就極難做成喜劇。卓別林的《大獨裁者》諷刺的是希特勒的狂妄和群眾性的迷信(“狂妄”和“迷信”都是愚蠢),卻不描寫他屠殺猶太人——那是《辛德勒的名單》的事。愚蠢只是“錯誤”而不是“罪惡”(所謂“內容”和“形式”的錯位與分裂,或形式壓倒內容,這便造成“錯位”,造成所謂das-komische,即“滑稽”)。又如詹森所說,“錯誤人人都有,只分大小、早晚”;所以,喜劇人物正像我們普通人一樣,往往一錯再錯,一誤再誤,處處碰壁,時時倒運,我們也不過一笑置之,用“歡笑”來解構愚蠢,以“玩世不恭”來疏導荒謬;正如詹森所說,“笑完了,心中仍充滿希望,你對怪物尚且施恩,對人類自然寬恕”。 小孩子為什麼既熱愛孫悟空,又喜歡豬八戒呢?孫悟空為他“解構”權威,為他緩和壓力;豬八戒則為他承擔“罪錯”,為他“稀釋”恐懼。“無美不歸孫悟空,無醜不屬豬八戒。”孫悟空使他“昇華”為英雄,豬八戒讓他“幻化”為智者——因為能夠嘲笑傻瓜的都是聰明人。我們跟孩子一樣都常常犯傻,常常犯錯誤(自以為聰明的人其實就是傻子)。正如果戈理《欽差大臣》結尾所揭發的:“你們笑什麼?你們笑的是自己!” 我們人人都想做孫悟空,其實都是豬八戒。 耶穌基督為人類負擔罪惡。豬八戒替我們負擔錯誤。 胡適教授論《西遊記》有云:他罵了你,你還覺得這是一篇極滑稽,極有趣,無論誰看了都要大笑的神話小說。 這就是《西遊記》的偉大處。
玉封聖佛壇
七圣娘娘
在我国许多地区包括台湾一带,民间曾盛行崇拜七娘妈。七娘妈又叫七娘夫人,七星夫人,塑像或画像为七位端庄温柔的妇女。而白花尖大庙供奉的称七圣娘娘,也即民俗所称的注生娘。 七星娘娘本被奉为保护孩子平安的女神。古代医学不发达,孩童稚嫩抵抗力差,常受各种疾病侵袭,幼儿死亡率高。民间将命运寄托在神明身上。七星娘娘作为护子神之一,很受崇拜。孩童疾病缠身时,便去七娘庙中祈愿,有的还让孩子认七娘妈为“干娘”,有的家长还给孩童“请”来铸有娘妈名号的“长命锁”的护身符,以保平安。 台湾民间流行一种“成丁礼',。男孩子长到16岁时,在农历七月初七那天,父母带着小伙子拿着供品去七娘庙酬神,感谢七娘妈保护自己孩子,度过了幼年、童年和少年时代,终于长大成人了。姑娘家长到16岁时,有的也要祭谢七娘妈,宴请亲朋好友,地庆贺一番。 大概人们感到七娘妈有如人间爹娘,把孩子拉扯大了,但还要帮着女儿解决完终身大事,才算对得起儿女。所以民间又有七娘妈将尘世成年的未婚姑娘小伙分门别类,呈报天庭的说法,传说每年七月初七过后,七娘妈就把造好的未婚男女花名册,送交月下老人。月老检点后,便
仔细审察各人的品貌,脾气秉性,尤其是男女配合之间的缘分,把未婚男女排列组合为最佳配偶,然后登入婚书。月老还要用粘土将每对情侣塑成泥人,然后用红线把他们的脚拴上,晾干后再放入配偶堂,以待配偶。 当世俗中出现一些不匹配的婚姻和离婚现象时?说是月老在晾泥人时,突然天降大雨,有些泥人被淋得一塌糊涂,面目皆非,等月老把他们重塑后,因次序已乱,只好乱点鸳鸯谱。这些人成家后便出现了不少麻烦。当然这种传说很可笑,只能是给婚姻不幸者以安慰而已。 至于七娘妈的来历,原来七娘妈即七星娘娘,本来是织女星。织女被说成是天帝之女或天帝外孙,是专司桑木与织丝的女神。织女星被神化和人格化以后,与牛郎相爱的故事,在中国家喻户晓。 但织女如何一分为七,成了七星娘娘。织女星在天琴座,共有三颗星而不是七颗星。织女星衍变为七星娘,大概是由民间流传的七仙女的故事附会而成。七星女本来是织女,在老百姓的心目中只要能保佑儿女平安长大,就崇拜她为神。
玉封聖佛壇
中国自秦、汉以前,就无佛陀广世,更无观音菩萨救苦解难之说。至魏,晋南北朝时(公元200一589年)佛经不断译成汉文,南朝梁武帝在位时,就将佛教作为“坐致太平”来宣扬,到处大修庙宇、石窟,大塑各号神佛之像,刊印神佛经书故事。到了隋唐两代,天神降灵,修道者升天成仙之说传播于世。 曾有这样说法:“西方人如果不识耶稣,就不是西方人;中国人如果不识观音菩萨就不是中国人。"可见观音在中国佛坛上的地位。但观音菩萨的名称很多,就有“六观音"、“七观音',乃至“三十三观音"之记载。如果不是专门研究家,就难说出甲乙丙丁。据明刻本《观音三十二变相》中,就有杨柳观音、卧莲观音、持经观音、施药观音、龙头观音、德王观音、送子观音、洒水观音、不二观音、一叶观音、延命观音、圆光观音、威德观音、合掌观音、一如观音、提莲观音、能静观音、众宝观音、普悲观音、鱼篮观音、水月观音、白衣观音、千手千眼观音、十八臂观音、多罗尊观音、阿么提观音等等,加上“普陀大力士”合计就三十三种不同形像的观音菩萨。
曾有这样说法:“西方人如果不识耶稣,就不是西方人;中国人如果不识观音菩萨就不是中国人。"可见观音在中国佛坛上的地位。但观音菩萨的名称很多,就有“六观音"、“七观音',乃至“三十三观音"之记载。如果不是专门研究家,就难说出甲乙丙丁。据明刻本《观音三十二变相》中,就有杨柳观音、卧莲观音、持经观音、施药观音、龙头观音、德王观音、送子观音、洒水观音、不二观音、一叶观音、延命观音、圆光观音、威德观音、合掌观音、一如观音、提莲观音、能静观音、众宝观音、普悲观音、鱼篮观音、水月观音、白衣观音、千手千眼观音、十八臂观音、多罗尊观音、阿么提观音等等,加上“普陀大力士”合计就三十三种不同形像的观音菩萨。 宋徽宗宣和元年,下诏改佛祖号为大觉金仙,观音菩萨为观音大力士。传说观音原是男子,但为什么不作男相,皆作慈善美妇?这里正如《大佛顶首楞严经》所载:“我身成了三十二应,人诸国士”即:佛身,独觉身,缘觉身,闻声身,梵王身,帝释身,自在天身,大自在天身,天大将军身,四天王身;童男身,童女身,女主国夫人命妇大家身等等,说明观音善于变幻,可变天神地鬼,可作女人相,这大概是有利接近民间,给多灾多难的女人解苦解难。因此,观音菩萨就成了中国家喻户晓的“佛祖”。 观音到底何人?据明代刻印《搜神记》记载:观音娘娘乃鹫岭孤竹国,祈树园施勤长者第三子施善化身,生于北阙国中。父妙庄王,姓婆名伽,母伯牙氏。父母以无嗣,故祝于西岳香山寺。天帝以其父好杀,故夺其嗣而与之。长女曰妙清,次曰妙音,三曰妙善。惟妙善生时,异香满座,霞光遍室。幼时聪达,晓人问世事。到成年力阻父命、誓不成姻。后因长次二女招及二郎,俱不当肯,父乃强妙善毕偶,无奈妙善何,始禁于后园中。 妙善守净尔笃,再舍入汝州苍树县白雀寺为尼。妙善暗命僧头。夷优寺化喻弗从,乃轭苦行。妙善朝吸水,暮听释,晨焚扫、昼柴炊,毫无难色。诚感天使三千八百部,天龙持护伽篮扫地,东海天王扫厨,六丁上香游奕点烛。伽雀进茶,飞猿进菜,白虎含柴,飞琼毛娇滋花,八洞神仙献果,夜夜风雷喧吓,鬼神走动,众尼惧而复命于父。 父遂遣五城兵马,忽必力驱兵围寺焚之。而妙善口叩灵山世尊,齿咬玉指,喷血成红雨灭火,救寺五百僧咸无恙焉。必力再火再息,三火三息,无奈奏闻国王。国王怒命必力捆押妙善入法场,以母深爱三女,劝其完聚成姻,以摄国政也。殊意妙善,色不变而志愈坚,乃囚于冷
宫,日夜宫娥父母善劝,妙善不听,反失语激父。父大怒,立赐必力斩乞。土神忙奏玉帝,赐以红光罩体,刀斩不断,枪刺不截。国王乃赐红绫绞死。此时一虎,跳入,负尸而去。 记载中说妙善被白虎负到黑松林后,阎王邀她游地狱,她以大慈大悲之心,目睹地狱残忍刑罚。“殊意合手一诵,天花乱坠,地拥金莲,铁狱铜枷,尽为齐粉,而八千部地狱悉空矣。”诸阎判官惊之,忙将妙善送回阳间。 后妙善得释伽如来之助,示她到南海普陀岩修炼。如来“代呼地龙化一座莲台,渡洋而去。渡海时,白虎为之咬木,伽篮推开福地,八部王日夜为之涌潮,四部天王为之柱石。 妙善坐于普陀岩,九载功成,割手目以救父,持壶甘露以济万民。左善才童子为之普照,右龙女为之广德。玉帝见其福力遍大千神,应通三界,遂敕封为大慈大悲救苦救难南无灵感观音菩萨。并赐宝莲花座为南海普陀岩之主赐。 明代刻本《搜神记》之记载,使观音菩萨更加中国化、人格化、神话化。
玉封聖佛壇

伯益公,俗称伯爷公,在潮汕乡村民俗敬神中,都很普遍。就因一些崇拜者不知道伯爷公的名字与来历,有时还将伯爷公专管山泽之神与专管土地的土地伯公混为一谈。 据《辞海》记载:伯益,“益”一作翳,亦称大费。伯益,古代赢姓各族的祖先。相传伯益善于畜牧和狩猎,被舜任为虞。虞者,古时官名,西周始置,掌管山泽之职。伯益为禹所重用,助禹治水有功,被选为继承人。禹去世,禹之子启即继皇位,伯益与启发生争夺,被启所杀;一说是伯益推让,启才继承皇位。 因伯益是古代掌管山泽之职,且是辅助大禹治水有功,他既做不了皇帝,后人就崇拜他为山神伯爷,让他在民间继续保护山泽。但潮语伯益的“益”与“爷',音相近似,且伯益已作为神供拜,当然也就作为伯爷尊称。凡在山乡或大山里,山民在伐木烧炭的炭窑旁,或种植果林的山舍里,就选择一处风景好的大石松树下,搬石砌一小庙,供奉大伯爷。每月初一、十五还办些三牡果品为大伯爷“牙',。有的山乡还立伯爷公庙,塑其神像供拜。大伯爷是骑在虎身上,手执赶山鞭,说是为山民巡山,保护山利。
传说山中老虎都归大伯爷管束;老虎食人,没经大伯爷点头,都不敢食。如果老虎偷食一个人,大伯爷就在老虎耳朵上,割下一个缺口作记号,以示警告。故潮汕有“大伯爷不点头,老虎乍敢食人”的俗语。 今白花尖大庙供奉伯爷公也称大德伯公,特此摘记,以正伯益公与土地公之区别。
玉封聖佛壇
Friday, June 26, 2009
华佗,汉末医学家,又名旁,字元化,沛国谯都人(今安徽毫县)精内、外、妇儿针灸各科,尤擅长施针用药,简而有效。他还创“五禽戏”气功术,认为人体欲得劳动,血脉流通,病不得生,譬如户枢,终不朽也。 据《三国演义》七十八回描述:曹操因自葬了关公之后,每夜合眼便见关公,曹操心惊,疑洛阳旧行宫多妖,要重建新行宫,名曰建始殿。命军士在跃龙祠旁砍一株大梨树作栋梁而触犯树神,头痛不忍,急传旨求医。华散人奏:“华佗其医术之妙、世所罕有,或用药、或用针、或用灸,随手而愈阀。若患五脏六腑之疾,药不能效者,以麻肺汤饮之,令病者如醉死,却用小刀剖开其腹,以药汤洗其脏腑,病人若无疼痛。洗毕,然后以药线缝口,用药敷之;或一月,或二十日,即平复矣,其神妙如此!一日,华佗行于道上,闻一人呻吟之声。佗曰:此饮食不下之病,问之果然。佗令取蒜捣汁三十三升饮之,吐蛇一条,长二三尺,饮食即下。广陵太守陈登,心中烦慧,面赤, 不能饮食,求华佗治。佗以药饮之,吐虫三升,皆赤头,首尾摇动。登问其故,佗曰:此因多食鱼腥,故有此毒,今日虽可,三年之后,此将复发,不可救药也。后陈登果然三年而死。
又有一人眉间生一瘤,痒不可当,令华佗视之。佗曰:内有飞物,人皆笑之。佗以刀割之,一黄雀飞去,病者即愈。有一人被犬咬足指,随至肉二块,一痛一痒,俱不可忍。佗曰:痛者内有针十个,痒者内有黑白棋子二枚,人皆不信,佗以刀割开,果应其言。此人真扁鹤,仑公之流也。" 曹操准奏,华佗被召入宫,见曹操头痛难忍,看出病根在脑袋中,风涎不能出,枉服汤药,治疗之法,先饮麻肺汤,然后用利斧砍开脑袋,取出风涎,方能根治。曹操大怒:“汝要杀孤耶!"佗曰:“大王曾闻关公中毒箭,伤其右臂,某刮骨疗毒,关公略无惧色,今大王小可之疾,何多疑焉?"操曰:“臂痛可刮,脑袋安可砍开?汝必与关公情熟,乘此机会,欲报仇耳!"遂将华佗投于监狱,拷问其情。华佗在狱中悲愤而死,其医书《青囊书》也被吴押狱之妻焚毁失传。今存《中藏经》是后人所托之作。故后人有诗叹曰:
华佗仙术比长桑,神识如窥垣一方,惆怅人亡书亦绝,后人无复见青囊。 后人将华佗崇为神医,立庙塑像祀拜,传说华佗医书被烧毁后,只遗留下阉猪阉鸡之法于民间。如曹操杀华佗之暴戾,也成千古遗恨。
玉封聖佛壇
玉皇上帝来自凡间 据明刻本《搜神记》载:按圣纪所载云:往昔去世有国名号光严妙药,其国王者名曰净德。时王有后,名宝月光。王乃无嗣,常因每日作思惟;我今将老而无太子,身若崩灭,社稷九庙委付何人?作是念已,即便敕下诏诸道众,於诸宫殿依诸科教悬诸盖,清净严洁广陈,供养六时行道,偏祷真圣,已经半载,不退初心。 忽一夜,宝月光皇后梦太上道君,与诸至真金姿玉质清净之,驾五色龙舆,拥大景旌施荫,明彩霞盖。太上道君安坐龙舆,抱一婴儿,遍身毛孔放百亿光照,诸宫殿作百宝色,幢节前道,浮空而来。 是时,皇后心生欢喜,恭敬接礼,长跪道前曰:君言今王无嗣,愿乞此子为社稷主伏,愿慈悲哀愍听许。尔时道君答皇后曰:愿特赐汝。皇后礼谢。道君后而乃收之。皇后收已,便从梦中归觉而怀孕一年,于丙午岁正月九日午时诞于王宫。当生之时,身宝光穆,充满王国,色相妙好,观者无不赞赏。 太子长成,才智敏慧而性慈善,于其国中所有库藏一切财宝,尽皆散施穷极困苦,鳏寡孤独,
无所依怙饥馑残废一切众生。仁爱和逊歌谣,有道化及遐方,天下仰从归仁太子。父王大加庆赏。
玉封聖佛壇
齐天大圣,乃是美猴王在花果山自封号。往下民间称他为“猴齐天”,“孙大圣"、“孙悟空”“孙行者”“大圣爷"。一连串称号,使他成了中国神话小说《西游记》中最受读者喜爱的神话人物。 传说齐天大圣是如来佛的一滴血,沾在石头之上,此石吸收日月精华所化,成了花果山水濂洞群猴中的猴王。后孙猴王到灵台方寸山三星洞拜须菩提祖师学习仙术,使他能七十二变,且能翻十万八千里跟斗等法术,并在东海龙王那里得了如意金箍棒,使得他成了神通广大,目空一切的猴王。后受玉皇大帝贬封为“弼马温”,专管天马。孙猴王不满,因偷吃蟠桃大闹天宫有罪,被如来佛压于五指山下。 在中国,《西游记》将孙悟空写得活灵活现,在中国庙宇中,也有孙大圣神象,供游客崇拜,可见先人造神公正,不管你是圣人还是猴王,只要他有正道,在神佛坛上就有他一席之位。 昔时山乡,每逢正月桃花红,李花白的游神日子,山民就敲锣打鼓,将闷在法济庙里的大圣爷抬上花果山。巡游观赏山花,保佑果树“枝枝开花,粒粒结果",说不尽对大圣爷的崇拜。
玉封聖佛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