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dy><script type="text/javascript"> function setAttributeOnload(object, attribute, val) { if(window.addEventListener) { window.addEventListener('load', function(){ object[attribute] = val; }, false); } else { window.attachEvent('onload', function(){ object[attribute] = val; }); } } </script> <div id="navbar-iframe-container"></div> <script type="text/javascript" src="https://apis.google.com/js/platform.js"></script> <script type="text/javascript"> gapi.load("gapi.iframes:gapi.iframes.style.bubble", function() { if (gapi.iframes && gapi.iframes.getContext) { gapi.iframes.getContext().openChild({ url: 'https://www.blogger.com/navbar.g?targetBlogID\x3d5711553685890642204\x26blogName\x3d%E7%8E%89%E5%B0%81%E8%81%96%E4%BD%9B%E5%A3%87\x26publishMode\x3dPUBLISH_MODE_BLOGSPOT\x26navbarType\x3dBLUE\x26layoutType\x3dCLASSIC\x26searchRoot\x3dhttps://shengfotan.blogspot.com/search\x26blogLocale\x3den\x26v\x3d2\x26homepageUrl\x3dhttp://shengfotan.blogspot.com/\x26vt\x3d-5535913126961631073', where: document.getElementById("navbar-iframe-container"), id: "navbar-iframe" }); } }); </script>
玉封聖佛壇
Photobucket






Sunday, August 23, 2009

祝 玉封聖佛壇 东狱大二爷伯,五殿大二爷伯,七殿大二爷伯 和 十殿大二爷伯 千秋快乐

玉封聖佛壇




The Story of 大二爷伯

If you have read about the story of 大二爷伯 before, you probably have heard of different versions of their story depicting how the two deities died. Not that their stories are inconsistent but because there are actually more than a pair of 大二爷伯 in the netherworld. Now, why is this so? Is it not that there is just one pair? Apparently not. According to our 大爷伯, they are known as 黑白无常 in the netherworld and not 大二爷伯. The names 大爷伯 and 二爷伯 are created by secular folks to describe them as the Big Brother and Second Brother. These names are commonly used by the Chinese Teochews whereas the Chinese Hokkiens frequently address them as 大二哥爷. In the netherworld, the pair of deities is in fact known as 黑白无常. And, this is an appointment like Sergeants in the army. Hence, after reading our story on 大二爷伯, you will realize that some other 大二爷 may not share the same name as ours in the story. This is because 谢必安 and 范无救 are just one of the many pairs of 黑白无常 in the netherworld.




Centuries ago, in a Southern province of China, there were two sworn brothers by the name of 谢必安 and 范无救. Both were loyal *magistrate constables who worked as protectors of the Yamen.
*Magistrate Constables were constables protecting the Yamen just like present day policemen stationed in the Subordinate or High Courts.
At about the same period, opium was introduced into China. Chinese was tricked into believing that opium was 长寿糕, a tonic that could strengthen both body and mind. Hence, many people including 谢必安 and 范无救 were taken in by these lies and became hooked onto them. Soon, price of the opium rocketed. The situation became uncontrollable. Hence, the Chinese government decided to clam down on the drug dealers.
One day, one of the drug lords approached 谢必安 and 范无救 to bribe them into letting them deal with illegal activities in the province while they get free opium. The two constables, who were known for their righteousness, refused the offer. This infuriated the drug lord tremendously and made him turn on 谢必安. He reported to the Yamen that he was taking bribes from people. The Yamen immediately launched investigations on 谢必安 for the allegations against him. To prove his own innocence, 谢必安 decided to hang himself just outside the Yamen as his vouch to the Yamen that he remained loyal and innocent even to the end.
Early next morning, 范无救 was reporting to work when he found the body of 谢必安 hanging at the door of the Yamen. He was devastated by his death and angered by the accusations brought upon his beloved brother. After burying him, he decided to join his sworn brother in death by drowning himself in the sea. As in the Chinese saying, 虽不在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愿在同年同月同日死. It is literally translated as “though we were not born in the same year, same month and same day, but vouch to die in the same year, same month and same day”. This was a common undertaking by sworn brothers or sisters in those days. This loyalty and brotherly love displayed by 谢必安 and 范无救 touched the hearts of the deities in the netherworld. Hence, they were conferred as deities and are known as 黑白无常 to this day.


玉封聖佛壇


Monday, July 27, 2009

清水祖師



 

 


清水祖師
又稱「麻章上人」,閩南一帶多稱為「烏面祖師」,臺灣則稱為「祖師公」、「祖師爺」。全省近百座的清水祖師廟中,祖師爺的分身,別稱「三代祖師」、「蓬萊祖師」、「顯應祖師」、「照應祖師」、「輝應祖師」、「普庵祖師」。

相傳清水祖師俗姓陳,名應(一說為陳昭或陳昭應),法名「普足」,宋仁宗慶曆四年正月初六誕生於福建省永春縣小姑鄉。陳應自幼在大雲院出家,因不堪寺院的虐待,於是到高太山結茅築庵,閉關靜坐,後經大靜山明松禪師指點,參讀佛典三年,終於悟道。明松禪師授他衣缽,並告誡他:「我佛最大功德,就是行仁,是故要捨棄萬緣,以利物濟世為職責」,陳應便在麻章施醫濟藥,普救貧病,麻章人士尊他為「麻章上人」。

宋神宗元豐六年,清溪(福建安溪)永春一帶大旱,鄉人請他去祈雨,立刻甘霖普降,因此被尊稱為「清水祖師」。清溪人士便在蓬萊山上築一精舍,延請麻章上人居住,並稱此為「清水嚴」。麻章上人在此修行十九年,獨力募化,修橋鋪路,人人稱便,漳州、汀州一帶的人都十分崇信他。宋徽宗靖國九年,五月十三日在說教中端坐而逝,享年六十五歲。地方人士感念其德澤,奉報朝廷,敕賜「昭應大師」封號。

另根據台灣三峽祖師廟說明,清水祖師是北宋京都開封府祥符縣人(今河南開封),曾追隨宋丞相文天祥義舉勤王,英勇抵抗元兵,轉戰大江南北,是抗元扶宋的民族英雄。清水祖師生前隱居於福建清水巖,死後明太祖追念他功在國家,敕封為「護國公」昭命於福建省安溪縣清水巖建立祠堂崇祀,因此福建安溪人稱他為「祖師公」,其廟宇稱為「祖師廟」。

玉封聖佛壇



清水祖師,法號普足,俗名陳昭應(一說為陳榮祖、陳昭或陳應,1047年-1101年),本籍福建永春,是北宋時代福建泉州安溪的高僧。由於在安溪清水巖修道,被尊稱為清水祖師。民間俗稱「祖師公」或「祖師爺」。

圓寂後,原屬於佛教禪宗的清水祖師,逐漸民間化、道教化,被安溪人視為地方最重要的保護神祇。許多安溪人以種茶為業,再加上清水祖師以求雨聞名,也被視為安溪鐵觀音的保護神。另外,許多安溪人信奉的神祇,如保儀尊王、保儀大夫、清水祖師、法主公都被視為有保護茶葉種植的職能。

隨著安溪移民來台,清水祖師的信仰在台灣也蓬勃發展,尤以台北地區最盛。

目录 [隐藏]
1 家世
2 生平
2.1 異說
3 功績
4 封號
5 傳說
5.1 真真人
5.2 烏面祖師
5.3 落鼻祖師
6 參見
7 參考文獻



[编辑] 家世
清水祖師生於書香世家,是宋福建著名理學家陳知柔的後裔,清水祖師之太祖、曾祖、大伯、二伯、四叔、弟陳夢得均考中進士。祖師之父陳機更是滿腹經綸,以作詩聞名一時。


[编辑] 生平
清水祖師生于宋庆历七年(1047年)[1],永春县小岵人[1]。

清水祖師幼年時,即在大雲院出家,遍訪名山後,居於永春縣,以「道行精嚴」聞名閩南。

宋神宗元豐六年(1083年),清水祖師被素仰其道行的劉公銳請到安溪求雨,非常成功。故當地百姓極力挽留之。於是清水祖師定居安溪,而劉公銳慨然捐出大筆土地,在「張巖」建庵。祖師見「張巖」之「清泉不竭」,便改張巖之名為清水巖。而清水巖之庵本為草庵,多賴清水祖師和徒弟楊道、周明等幾度拓展,終於開拓寺宇。故日後奉祀清水祖師之寺剎,多名為「清水巖」,如艋舺清水巖等。

清水祖師熱心於公益事業,多次募捐款項,號召造橋鋪路,一生興建過幾十座橋樑。並且醫道高明,常常施藥救助人民。閩南一帶人士皆相當崇敬。

宋徽宗建中靖國元年(1101年)五月十三,清水祖師圓寂於清水巖。安溪縣民感激清水祖師,故加以奉祀。從此,清水祖師成為安溪縣民信仰最誠的地方神祇。


[编辑] 異說
有人認為清水祖師出生於書香門第,不應自幼削髮為僧。於是出現了幾種說法:

1、隱居說:清水祖師有濃厚的愛國思想,被其父影響,在亂世之中,以隱居明志,並非真正遁入空門。但清水祖師幼年懵懂時即出家,考其出家原因,似乎無法聯繫「隱居明志」、「愛國思想」。

2、抗金說:有人認為清水祖師出家的目的,是掩飾其對抗金活動的支持,甚至,其本人也是抗金志士。但據研究,祖師圓寂於1101年,而金朝則是1115年才初創,到1125年 遼朝亡後,金始攻宋,而宋朝的抗金活動才開始。抗金之說,根本於年代不合。

3、抗元說:與上述說法雷同,只是把抵抗的金朝改為元朝。但祖師在北宋時已然圓寂,根本沒有元朝可抗。

在宋代福建,佛教非常興盛,寺院之多,出家人數之眾,都是中國的首位,時人有「閩中塔廟之盛甲於天下」和「山路逢人半是僧」的說法。而且當時的福建,出家為僧不但受人景仰,更是一種時尚,許多書香門第的子弟都出家為僧,清水祖師只是這些人當中的一個,並非異數。沒有必要將之特異化,並加上「抗金」、「抗元」傳說。


[编辑] 功績
清水祖師的功績主要如下:

造橋:造橋鋪路,便民甚多。清水祖師於永春「勸造橋樑數十」。到了安溪,又募捐勸造通泉橋、谷口橋、汰口橋等。清水祖師一生募捐,修造幾十座橋樑,對民眾生活、行動幫助極大,自然得到民眾的感佩。

施藥:所謂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施藥活人,是極大的善舉。清水祖師以其高超之醫術,在瘴癘之氣盛行的閩南一帶,救治了不少患病的民眾,而患者無不感激、愛戴。

求雨:一般人認為,普通人不能掌握自然現象,如下雨與否,唯有神聖,方能成之。但清水祖師在世時,就已經屢次祈禱成功,讓蒼天降下甘霖,被認為有功於解決多次的旱災。也因為求雨屢次的成功,被視為神蹟,清水祖師也被賦予相當的神秘色彩。


[编辑] 封號
由於清水祖師圓寂後,不忘蒼生,每禱則應,多次求雨驅蟲,非常靈驗。地方人士上報朝廷,屢屢得到封號如下:

南宋孝宗隆興二年(1164年),敕封清水祖師為「昭應大師」。

宋孝宗淳熙十一年(1184年),加封為「昭應慈濟大師」。

宋寧宗嘉泰元年(1201年),再加封為「昭應廣惠慈濟大師」。

宋寧宗嘉定三年(1210年),再加封為「昭應廣惠慈濟善利大師」。


[编辑] 傳說

[编辑] 真真人
傳說南宋時,泉州知府真德秀,乃程朱理學名儒,以清廉自居,向來不喜勞民傷財。泉州大旱時,在幕僚、官民不斷建議之下,方不得已率眾舉行祭典,向清水祖師求雨,並在清水祖師神像下方堆滿紙錢,意思暗示若求雨不成,即要燒毀神像。

祭祀完畢,立刻下起大雨,而且還飄落一片梧桐葉,上面寫著四句詩:「雨是江西雨,移來泉州府,老佛若無靈,渾身成火灰。」意思是清水祖師施展法力,將本來江西應該下的雨,挪到泉州來抒解旱災。如果清水祖師我不能靈驗,可能就要被你知府真德秀燒成灰燼。

真德秀為感謝神威,於是在祖師廟「真人」之匾額之上,添上一個「真」字,成為「真真人」,其意為誇獎清水祖師是「真人」之中的「真人」。從此,真德秀篤信清水祖師。

據說,安溪祖師廟第十支首籤詩:「火發連天炎,嶺危去路難。若無天降雨,禍福在人間。」就是在講真真人這個故事。


[编辑] 烏面祖師
關於此傳說有二:

傳說中,安溪清水巖是塊福地,適合修道。而祖師初居清水巖,遇到原先佔據此地的四個山鬼,趙、王、蘇、李四大將來挑戰,明言此地為其所據,要求祖師離開。清水祖師於是與他們鬥法,四大將失敗逃離,卻在夜半回到清水巖來,把出口悉數封死,縱火燒山,連燒了七天七夜,就正當四大將歡欣鼓舞,自度清水祖師已死,要重新佔據清水巖時,卻發現清水祖師無恙端坐,只是臉被燻黑了。從此四大將心悅誠服,成為清水祖師的護法神。而清水祖師的塑像,其面部也必為黑色。
祖師未曾出家之前,嫂嫂臨盆生產,無法炊事,請祖師上山砍柴。但不久後,嫂因看見沒有柴薪,而火依舊燃燒,不由得大吃一驚,方知祖師以己身為柴薪,嫂欲將祖師拉起,不料祖師身陷火中,祖師出灶後,安然無恙,唯煙燻黑祖師面孔。

[编辑] 落鼻祖師
傳說中艋舺祖師廟的有一座清水祖師神像非常靈驗,每次只要有天災、人禍,祖師神像的鼻子或下巴就會掉落,以向信徒示警,信眾皆稱之「落鼻祖師」或「落鼻祖」。後來清法戰爭時,法軍進犯淡水,於是淡水祖師廟將落鼻祖師神像借去淡水,助長神威,事後卻不歸還,導致艋舺與淡水兩派信徒之間的紛爭。淡水方面,則說此神像本是淡水信徒所有,是艋舺祖師廟借去遊行轄境的。在兩派紛爭的結果之下,於是由艋舺與淡水輪流奉祀。

落鼻祖師的正名又稱為「蓬萊老祖」,終年接受上百個宮廟、聚落(迎請地域轄大台北、基隆市、宜蘭縣、桃園縣等)以及私人民宅所迎請,由於其鼻子不定時於廟中或各迎請單位中掉落,衍生了許多傳奇性的落鼻故事,譬如鼻子會化作蟬黏在樹上,並且發出蟬的叫聲等情節,落鼻祖師的故事也出現在許多童話故事的文本,使得落鼻祖師的傳說故事不僅僅充滿神秘性,而且擁有許多趣味性。

另一方面,落鼻祖師由於全身均是沈香木所雕成,沈香木在中藥學來說,具有許多實質的療效,因此又被稱為「藥祖祖師」,有著許多治病的神蹟流傳。最後,值得注意的是,臺灣北部有許多宮廟神壇模仿其落鼻造型,而雕塑許多清水祖師分身,諸如:臺北縣瑞芳鎮龍巖宮、臺北縣瑞芳鎮忠仁廟、臺北市北投區稻香里集應廟、臺北縣汐止市忠順廟、臺北縣汐止市濟德宮、臺北市北投區山腳廣福宮、臺北縣新莊市如意堂等(可參見辜神徹,2008)。

玉封聖佛壇


Tuesday, June 30, 2009

神话小说
豬八戒的來源,專家們討論得比較多,意見也很好。但是近年有些新的發現,尤其是地下出土的文物,使許多死材料活了起來,值得做些補充論證。  他是“天蓬元帥”下凡,錯投豬胎,變成“豬剛鬣”的。他自吹自擂道,“自小生來心性拙,貪閑愛懶無休歇”,好像本是凡夫俗子,修道成功,才“功圓行滿卻飛升”,而後“敕封元帥管天河,總督水兵稱憲節”。  因為在蟠桃會上喝醉酒,闖入廣寒宮“追求”嫦娥(照我們看,並沒有多大了不起,只是沒有堅持“自願”原則,辦法跟阿Q追求吳媽一樣笨罷了),偷偷摸摸的事反而大叫大喊,“色膽如天叫似雷,險些震倒天關闕”,讓糾察隊拉到玉帝面前,險些砍頭,和事佬太白金星說情,打了二千錘,貶下凡間,變成豬八戒,可謂倒楣透頂。  “天蓬”之稱不知所自。據鄭明娳教授等的考證,曾見於晉陶弘景(西元452-536年)的《真誥》(卷十)。唐代杜光庭《道教靈驗記》寫到“天蓬印”和“天蓬咒”——它們還能用來祈雨,這倒跟豬曾是雨水之神化身相和。道教或認為北方司水的“玄武大帝”也稱為“天蓬將軍”(參見劉蔭柏《西遊記研究資料》等)。玄武本來指龜或龜蛇糾合,“天蓬元帥”或豬八戒用“玄武”的異名為稱號,大概因為:一、它們都是黑色;二、司“水”;三、都是武將。陳炳良教授等指出,作為道教的神,“天蓬”,唐宋時多見於民間雜祀。《益州名畫錄》載,彭山縣洞明觀已有奉祀“天蓬/黑殺/玄武/火鈴”等神的制度。宋吳自牧《夢梁錄》裏,四聖延祥觀即祀“天蓬/天猷/翊聖/真武”等神。《宣和畫譜》(卷四,卷七)記載有畫家所作的“天蓬”畫像。  元代散曲、套數和雜劇裏提到“天蓬”的頗多,常與“黑煞”連稱。  可惜我們不知道天蓬神跟豬八戒有什麼關係(雜劇《西遊記》猶稱豬八戒為摩利支御車將軍,世德堂本《新刻出像官版大字西遊記》已呼其為“天蓬元帥”)。  從職務上看,好友龔維英教授指出,天河元帥最像神話裏的河伯;而河伯,以水神兼雨神,曾經化身為豬。聞一多《周易義證類纂》舉出很多證據說明豬是“水畜”,管理雨水,而河神曾經以“大豕”形狀出面,並且司雨(甲骨文常常向“河”求雨)。這跟天河之神變作豬八戒一致。  河伯,人稱馮夷,“馮”上古音念“憑”(所以河伯又稱“冰夷”);但是唐以來中古音“馮”字跟現在的讀法已經相似,而與“蓬”字讀音相近。“天蓬”之稱說不定就由此而來。  河伯曾經跟后羿鬧矛盾,化成白龍或白魚出外遊玩,被后羿射瞎了一隻眼睛。他們之間夾雜著一個女人,這位美麗的女人或稱宓妃,或即洛神(雒嬪),或涉純狐,作為女神(或女性水神、月神),都跟嫦娥對位,而嫦娥正是后羿的妻子,因為偷吃丈夫的靈藥飛進月宮,“碧海青天夜夜心”,很痛苦地守著活寡。后羿搶過河神老婆雒嬪(洛神),那天河元帥“報復性”調戲一下后羿的“寡婦”,也不是什麼大罪。  人間的小太陽神后羿是跟豬形神發生過衝突的。例如他曾射殺封豨(大野豬),神話學家蘇雪林教授說它代表“黑暗”,丁山教授則說其象徵“淫雨”,這些都是“陽光射手”或“光箭”的死對頭。傳說裏后羿還曾強佔“純狐”(或說即嫦娥),射殺“實有豕心”的伯封(或說其化形即大封豨)。這些都暗示后羿/嫦娥/豬神之間有三角性的衝突。  只是再生態豬神(八戒)跟“小太陽”后羿的衝突,被《西遊記》失落罷了。  但在楊景賢《西遊記》雜劇裏,豬八戒卻是由二郎神及其“細犬”捉拿並降服的。我們在《中國文化的精英》等書裏論證,二郎神是次生形態的小太陽神,是后羿在中古史裏的“後身”。灌口二郎在楊劇裏自報家門就是:  不周山破戮天吳,曾把共工試太阿?  誰數有窮能射日,某(我)——高擔五嶽逐金烏。  他曾經像祝融(太陽神)那樣,用太阿寶劍殺掉撞破不周山的共工氏,說不定還曾殺過海神天吳(第一句句式變化太大,意思不易確定)。誰說僅僅只是有窮氏后羿能夠射太陽呢?——語下之意,他就是“當下的”后羿,能夠以“善”的太陽“替代”多餘的太陽。因為他有“擔山追太陽”的神跡(英雄擔山,跟愚公移山一樣,能夠戰勝太陽;孫悟空也曾“擔山”)——“追太陽”,也許跟“夸父追日”一樣,是為了盜取太陽聖火,為人間帶下智慧和光明——黑暗和淫雨,野豬或惡龍,從來都是“太陽英雄”的敵人。  豬,跟雨,跟水,關係是很大的。《周易》的《睽卦》說,豬在泥裏打滾,是下雨的徵兆,“往,遇雨則吉”。  中國北方紅山文化發現“豬頭龍”的玉雕。《說文解字》玉部說“瓏”字就是“玉龍”,是用來祈雨的。龍,尤其是“豬龍”,都能請雨。所以紅山玉豬龍,最可能用以祈求甘雨和豐收。  中國人說的“母豬婆龍”有兩種意思:一是“鼉”,即揚子鰐;一是帶有豬體徵的龍,像紅山玉龍所見。宋人孫光憲《北夢瑣言》說,邛州臨漢縣有“母豬龍湫”,常見牝豕出入,對它求雨,往往靈驗。蘇軾《東坡志林》說,四川眉州青神縣有豬龍泉,“深不及二尺,大旱不竭”,旁邊供有“豬母佛”,這似乎在說成“佛”的豬八戒了。  江蘇宜興民間傳說:銀河(天河)裏有“豬婆佛”,竟敢跟玉帝作對(這多少有些像天河元帥的“天蓬”)。玉帝降旱之時,豬婆龍偷吸銀河水滋潤莊稼,後來又逃到凡間、海底,使山山有泉,老百姓不愁無水。玉帝遂發動大水。豬婆龍又變成少女(“豬娘”),與獵手鯀結婚,生下治水英雄大禹(這麼說來,禹母有莘或修己曾化形為豬)。這裏最值得注意的是,豬娘深夜現出“豬婆龍”的原形,親自挖河,挖得又深又長……被眾人偷看到豬形,“無顏見人”,鑽入地下,不知去處。宜興的龍池山和龍池廟,據說就是紀念她和大禹的(參見袁珂《中國民族神話詞典》、《中國神話大詞典》等)。  而《三教源流搜神大全》也記載祠山“張大帝”,親自變成大豬,參與治水工程,役使陰兵“開鑿瀆河”。這顯然是大家熟悉的大禹親自化熊挖河故事的“異文”;豬或豬婆龍,是熊(或“三足熊)的“卑化”。  小說《西遊記》中有這樣一段描寫:  好呆子,撚個訣,念個咒語,把腰躬一躬,叫聲“長!”就長了有二十丈高下的身軀;把釘鈀晃一晃,教“變!”就變了有三十丈長短的鈀柄;拽開步,雙手使鈀,將荊棘左右摟開:“請師父跟我來也!”……這一日未曾住手。(第64回)  這描寫,說不定還多少受到禹化大熊、張大帝變巨豬為河水開路的啟迪哩。而第67回,除了大蟒,到了七絕山稀柿洞口,道路填塞,污穢充塗,豬八戒吃飽了肚皮,“白蹄四隻高千尺,劍鬣長身百丈饒”,拱了幾天,才把它拱開,孫悟空勸阻報名開路的熱情百姓說:“你等又不是大禹的神兵,那裏會開山鑿路!”語下之意,只有豬八戒才能像大禹及其神兵神獸那樣“拱”出路來。  佛教密宗有坐在“金色豬”身上的摩里支菩薩。他的化身可能就是金豬。  《佛說大摩裏支菩薩經》說,這位菩薩有三個面孔,每面各有三目:“一作豬面利牙外出(可見他有豬面相),舌如閃電為大惡相”——可見其與雷電有關(神怪“吐舌”是泛太平洋文化重要因數,蛇舌、鹿舌、豬舌都曾被說成是“閃電”,或說這是一種”生殖”崇拜)。又者,“此菩薩亦現童女相”,童女乘豬別有所象,見後。而雜劇《西遊記》裏,豬八戒曾自稱是摩利支的“御車將軍”。  更重要的,上世紀70年代,洛陽西漢卜千秋墓後壁發現一幅很大的豬頭神像,孫作雲教授認為是“豬頭方相”。我們覺得更可能是雷雨之神。證據之一是小說《西遊記》常常參考的《酉陽雜俎》(唐段成式著)記載道:  唐貞元中,宣州忽大雷雨,一物墮地,豬首,手足各兩指,執一赤蛇齧之。俄頃,雲暗而失,時皆圖之。  這跟天蓬元帥差不多,大概在天上犯了什麼錯誤,隨著雷雨“貶”到人間,而且現出了雷雨之神“豬”的原形。時皆圖之,證明這類圖像曾在民間流行,也許跟卜千秋墓的“豬頭神”像相似。  電視劇《西遊記》就表現,被逐出天庭的天蓬元帥在雷雨晦冥之夜,稀裏糊塗地跌進豬圈而變作小“公豬”。  雷雨之神是能夠辟邪、趕鬼的。中國和日本的一些“豬頭神”造像都有辟除邪魅的作用。《酉陽雜俎》豬頭的雷雨之神抓住蛇咬齧,蛇在這裏是邪惡的象徵。卜千秋墓後壁圖畫豬頭神(雷雨之神?)確實有“鎮墓”、“驅邪”的意圖:避免毒蛇惡獸對墓主人的侵害。  小說《西遊記》說豬八戒做上門女婿的高老莊在“烏斯藏”國界,已進入西域。而《楚辭‧大招》說:  原文     今譯
  魂乎無西,  魂啊可別向西逃,  西方流沙,  西方有流沙和沙暴,  漭洋洋只。  洋洋漭漭把人包喳。  豕首縱目,  豬頭長著豎眼睛,  被髮鬣只。  滿頭亂髮的鬼魅準碰到喳。  長爪踞牙,  鋸齒般的牙長長的爪,  誒笑狂只。  狂笑亂喊在獰笑喳。  這像被楚人“誤讀”或“曲解”的豬頭神,樣子確實醜陋可怕。說不定西域有“豕首”原生神話。  《西遊記》描寫由動物變來的神怪妖魔,大多數都具有“三重”性質:人性/神性/動物性,而且把三者“融合”得恰到好處,寫主要人物的孫悟空和豬八戒尤其成功。西方有哲學家說:人是什麼?一半是神,一半是獸。也有說,“人”由1/3的人性、1/3的神性、1/3的獸性組成。這首先由於人是由動物(猿猴)進化來的,人的“本能”裏確實有許多動物性的成分。但是人究竟是能夠製造工具、能夠理性思維、能夠運用音節語言的“能動性”動物,首先具有上述的“人性”;人,更是文化的動物,創造了高度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當然比其他動物具有“神性”——何況神本來就是由人創造的“超級”的人。哲人的話有其深刻的地方。但是“獸性”、“神性”云云容易引起誤解。我們通常不像他們那樣論述《西遊記》動物形“神怪”之性格構成。  男人都好色,不“好色”恐怕不是真男人。公豬尤其好色,常常被用來諷刺欲望強烈的男性。莫泊桑有個短篇,描寫一位不會追求女人,偏要摹仿巴黎式“風流”的男子,題目就叫《莫蘭那隻公豬》,為錢氏《管錐篇》所失引。中國小說裏則有唐代牛僧儒《玄怪錄》裏的“烏將軍”,是豬靈,卻貪戀女色,逼人獻美女為“祭”,為英雄郭元振斬落一蹄(這故事好像為《西遊記》改頭換面,變成金魚精索取童男童女為祭)。食色互滲,好色跟貪吃一致,色欲跟食欲同樣旺盛,這是豬的特徵,《管錐篇》等已說得很透徹。  近年浙江余姚瑤山和反山“良渚文化”墓地出土玉琮等寶器,其上有所謂“神人獸面”圖紋。戴著“髮形冠”的大女神,雙手扶持著她巨大的乳房,這乳房正是構成她“半身”的野獸的眼睛,在肚臍以下;兩腿以上的是其陰部——而這又是野獸那長著獠牙的血盆大口。這在藝術學上叫做“兼體造型”(某一人獸的器官“兼”為其他的鳥獸或其器官),常常見於草原薩滿文化圈,包括亞歐草原“斯基泰人”(Scythians)的動物造型藝術。  當然,還得承認,這些“動物精怪”還具有“神性”(或曰“超現實性”),例如會呼風喚雨,變化騰挪,或者移山倒海,神出鬼沒,等等。不然, 豬八戒 不過是您院牆後面一頭待宰的肥豬罷了。需要提醒的是,他們的“神性”往往是用極有特色的“人性”或“物性”的方式表現出來,所以仍然非常有趣,非常逗人喜歡——易言之,他們的“神性/人性/物性”時時刻刻揉合在一起,而且十分富於個性地表現出來,鋪展開來,不時讓您賞心悅目,開懷大笑,拍案叫絕。  就說豬八戒吧,本領也是有的,比如,他“會變山,變樹,變石頭,變癩象,變水牛,變大胖漢”,咱們這些凡夫俗子就不會。可因為他是一頭公豬,一位胖子,叫他變個玲瓏剔透的小丫頭,都實在困難。在金箍棒的威脅之下,只好“變個頭來,就也像女孩兒面目,只是肚子胖大,郎伉不像”(第47回)。這就入情入理,使人信服。他並非不懂武藝,使起釘鈀來也能“招架”幾下,可他像個豬似地怕死,膽小,退縮,而且不顧臉面地表現出來,連偽裝一下“視死如歸”的英雄氣概都不會,也沒那個工夫。“不好了,風響是那話兒(妖怪)來了!”嚇得面無人色。可孫悟空是個膽大包天、“無惡不作”的猴子,反而笑嘻嘻接待妖怪,“請自在受用”。弄得那妖怪也疑疑惑惑,猶猶豫豫起來,常年先吃童男,今年偏要先吃童女,嚇得豬八戒手忙足亂,“撲的跳下來,現了本相,掣釘鈀,劈手一築”,築下兩片冰盤大魚鱗來。這才叫豬八戒,才是人味十足,情趣盎然。  可憐他最後修成正果,也不過封個“淨壇使者”,充滿反諷。對此,他是有意見的,責問道:“他們都成佛,如何把我做個淨壇使者?”如來安慰說,這是個“有受用的品級”,因為他“口壯身慵,食腸寬大”。鄭明娳說,這封號是由元劇《小尉遲鬥將將鞭認父》裏借來的,仍含譏刺:“若有人請我到的酒席上,且不吃酒,將各樣好下飯狼餐虎噬,則一頓都噻了方才吃酒,以此號‘淨盤將軍’。”成了佛又如何呢?還不是換了頂新官帽的豬八戒?  豬八戒這種“酒色財氣”、“五毒俱全”的喜劇性格,使得它不論具有多少神性、佛性或超人性,其實都接近於“混沌”,接近于“自然”,不但與孫悟空的不好吃、不貪色構成對照(其實孫悟空也食水果,偶爾也有所“宣洩”),特別是跟超凡入聖的唐僧形成鮮明對比:淡菜素食,見到女人避之猶恐不及,整日價誦經參禪……簡直不像個“人”;同時又膽小如鼠,遇事慌張,不分皂白,人妖顛倒,簡直比豬八戒還可笑。相形之下,我們倒覺得豬老哥更有人情味,更親切些。許多“人類的弱點”,包括一些跟豬性、神性關係不太大的小毛病,我們都能“理解”,都原諒,因為這些既不傷大雅,又情有可原。比如,他是個不大不小的神,又希望成佛,多少還能騰挪變化,到哪里都想方設法弄些寶物或食品,還偷偷地攢私房錢——活生生的一個莊稼漢,一個桑科‧潘紮(唐‧吉訶德的助手)。他被白象精捉拿,扔在水牢裏。孫悟空變個陰間“勾司人”逗他。他報出孫悟空的大名,企圖在閻羅王那里拉個關係,“長官,那裏不是方便”,孫悟空便索取賄賂,要“好處費”。  豬八戒:“有便有些兒,只是不多。”  孫悟空:“在那裏?快拿出來!”  豬八戒:“可憐,可憐。我自做了和尚,到如今,有些善信的人家齋僧,見我食腸大,襯錢比他們略多些兒……”(第76回)  好容易,零零碎碎,積攢了五錢銀子,去銀匠處“化整”時,“沒天理,偷了我幾分,只得四錢六分一塊”,藏在耳朵竅中,卻被孫悟空“詐”了出來。全在“道理”之外,又全在“情理”之中。正是這種數不盡的小幽默,造就了這部大喜劇。  又比如說,人人都知道豬八戒是“呆子”,唐僧、沙和尚誇他老實、憨厚,孫悟空也以為“可欺”。可他在呆傻之中又愛耍些小聰明,恰是那些不成氣候的小手段造成他既老實又狡詐的“惡名聲”,成就著性格的複雜性,展開著情節的豐富性。並不老實的他卻時時誇耀自己的老實:“若論老實,像師兄(孫悟空)就擺一隊伍,也不如我。”“我生平不敢有一毫虛的。”  豬八戒吃人參果,不知滋味,卻白著眼混賴,問悟空、沙僧:“你兩個吃的是甚麼?”吃出了事,唐僧查問,豬八戒首先說:“我老實。不曉得。不曾見。”(第25回)他就借著自己的“老實”來撒謊,狡賴。又如,他奉命去巡山,去時倒也雄赳赳,氣昂昂,可走了七八里地,便撇下釘鈀,鑽進草叢就睡,睡畢,想出妙計,拿大青石當唐僧等三人,打躬作揖地“演練”謊言:“他問甚麼山。我若說是泥捏的,土做的,錫打的,銅鑄的,麵蒸的,紙糊的,筆劃的,他們見說我呆哩,若講這話,一發說呆了。”為了證明自己不呆,就編出什麼“石頭山”、“石頭洞”、“鐵葉門”,連謊都編不圓,卻又叫孫悟空偷聽到了,當著師父面給予揭發,弄得狼狽非常(第32回)。這就是豬八戒。這才是豬八戒。什麼“便宜”都想討,什麼“壞事”都沾點邊,可是什麼壞心腸,什麼“餿主意”都沒本領、沒“運氣”實現,處處沾光,處處碰壁。“喜劇是危險邊緣的藝術”,實現了的“罪惡”是很難造成幽默感的。豬是喜劇角色,猴是喜劇角色,吃人的鱷魚就很難表演喜劇了。  詹森論喜劇的審美特徵說:喜劇嘲弄人類的愚蠢,但決不涉及罪惡——罪惡通常是悲劇或正劇的表現物件。豬八戒做妖精時也吃人——具體地血淋淋地“吃人”(具象的罪惡)就極難做成喜劇。卓別林的《大獨裁者》諷刺的是希特勒的狂妄和群眾性的迷信(“狂妄”和“迷信”都是愚蠢),卻不描寫他屠殺猶太人——那是《辛德勒的名單》的事。愚蠢只是“錯誤”而不是“罪惡”(所謂“內容”和“形式”的錯位與分裂,或形式壓倒內容,這便造成“錯位”,造成所謂das-komische,即“滑稽”)。又如詹森所說,“錯誤人人都有,只分大小、早晚”;所以,喜劇人物正像我們普通人一樣,往往一錯再錯,一誤再誤,處處碰壁,時時倒運,我們也不過一笑置之,用“歡笑”來解構愚蠢,以“玩世不恭”來疏導荒謬;正如詹森所說,“笑完了,心中仍充滿希望,你對怪物尚且施恩,對人類自然寬恕”。  小孩子為什麼既熱愛孫悟空,又喜歡豬八戒呢?孫悟空為他“解構”權威,為他緩和壓力;豬八戒則為他承擔“罪錯”,為他“稀釋”恐懼。“無美不歸孫悟空,無醜不屬豬八戒。”孫悟空使他“昇華”為英雄,豬八戒讓他“幻化”為智者——因為能夠嘲笑傻瓜的都是聰明人。我們跟孩子一樣都常常犯傻,常常犯錯誤(自以為聰明的人其實就是傻子)。正如果戈理《欽差大臣》結尾所揭發的:“你們笑什麼?你們笑的是自己!”  我們人人都想做孫悟空,其實都是豬八戒。  耶穌基督為人類負擔罪惡。豬八戒替我們負擔錯誤。  胡適教授論《西遊記》有云:他罵了你,你還覺得這是一篇極滑稽,極有趣,無論誰看了都要大笑的神話小說。  這就是《西遊記》的偉大處。

玉封聖佛壇




七圣娘娘
在我国许多地区包括台湾一带,民间曾盛行崇拜七娘妈。七娘妈又叫七娘夫人,七星夫人,塑像或画像为七位端庄温柔的妇女。而白花尖大庙供奉的称七圣娘娘,也即民俗所称的注生娘。 七星娘娘本被奉为保护孩子平安的女神。古代医学不发达,孩童稚嫩抵抗力差,常受各种疾病侵袭,幼儿死亡率高。民间将命运寄托在神明身上。七星娘娘作为护子神之一,很受崇拜。孩童疾病缠身时,便去七娘庙中祈愿,有的还让孩子认七娘妈为“干娘”,有的家长还给孩童“请”来铸有娘妈名号的“长命锁”的护身符,以保平安。 台湾民间流行一种“成丁礼',。男孩子长到16岁时,在农历七月初七那天,父母带着小伙子拿着供品去七娘庙酬神,感谢七娘妈保护自己孩子,度过了幼年、童年和少年时代,终于长大成人了。姑娘家长到16岁时,有的也要祭谢七娘妈,宴请亲朋好友,地庆贺一番。 大概人们感到七娘妈有如人间爹娘,把孩子拉扯大了,但还要帮着女儿解决完终身大事,才算对得起儿女。所以民间又有七娘妈将尘世成年的未婚姑娘小伙分门别类,呈报天庭的说法,传说每年七月初七过后,七娘妈就把造好的未婚男女花名册,送交月下老人。月老检点后,便

仔细审察各人的品貌,脾气秉性,尤其是男女配合之间的缘分,把未婚男女排列组合为最佳配偶,然后登入婚书。月老还要用粘土将每对情侣塑成泥人,然后用红线把他们的脚拴上,晾干后再放入配偶堂,以待配偶。 当世俗中出现一些不匹配的婚姻和离婚现象时?说是月老在晾泥人时,突然天降大雨,有些泥人被淋得一塌糊涂,面目皆非,等月老把他们重塑后,因次序已乱,只好乱点鸳鸯谱。这些人成家后便出现了不少麻烦。当然这种传说很可笑,只能是给婚姻不幸者以安慰而已。 至于七娘妈的来历,原来七娘妈即七星娘娘,本来是织女星。织女被说成是天帝之女或天帝外孙,是专司桑木与织丝的女神。织女星被神化和人格化以后,与牛郎相爱的故事,在中国家喻户晓。 但织女如何一分为七,成了七星娘娘。织女星在天琴座,共有三颗星而不是七颗星。织女星衍变为七星娘,大概是由民间流传的七仙女的故事附会而成。七星女本来是织女,在老百姓的心目中只要能保佑儿女平安长大,就崇拜她为神。

玉封聖佛壇



中国自秦、汉以前,就无佛陀广世,更无观音菩萨救苦解难之说。至魏,晋南北朝时(公元200一589年)佛经不断译成汉文,南朝梁武帝在位时,就将佛教作为“坐致太平”来宣扬,到处大修庙宇、石窟,大塑各号神佛之像,刊印神佛经书故事。到了隋唐两代,天神降灵,修道者升天成仙之说传播于世。 曾有这样说法:“西方人如果不识耶稣,就不是西方人;中国人如果不识观音菩萨就不是中国人。"可见观音在中国佛坛上的地位。但观音菩萨的名称很多,就有“六观音"、“七观音',乃至“三十三观音"之记载。如果不是专门研究家,就难说出甲乙丙丁。据明刻本《观音三十二变相》中,就有杨柳观音、卧莲观音、持经观音、施药观音、龙头观音、德王观音、送子观音、洒水观音、不二观音、一叶观音、延命观音、圆光观音、威德观音、合掌观音、一如观音、提莲观音、能静观音、众宝观音、普悲观音、鱼篮观音、水月观音、白衣观音、千手千眼观音、十八臂观音、多罗尊观音、阿么提观音等等,加上“普陀大力士”合计就三十三种不同形像的观音菩萨。

曾有这样说法:“西方人如果不识耶稣,就不是西方人;中国人如果不识观音菩萨就不是中国人。"可见观音在中国佛坛上的地位。但观音菩萨的名称很多,就有“六观音"、“七观音',乃至“三十三观音"之记载。如果不是专门研究家,就难说出甲乙丙丁。据明刻本《观音三十二变相》中,就有杨柳观音、卧莲观音、持经观音、施药观音、龙头观音、德王观音、送子观音、洒水观音、不二观音、一叶观音、延命观音、圆光观音、威德观音、合掌观音、一如观音、提莲观音、能静观音、众宝观音、普悲观音、鱼篮观音、水月观音、白衣观音、千手千眼观音、十八臂观音、多罗尊观音、阿么提观音等等,加上“普陀大力士”合计就三十三种不同形像的观音菩萨。 宋徽宗宣和元年,下诏改佛祖号为大觉金仙,观音菩萨为观音大力士。传说观音原是男子,但为什么不作男相,皆作慈善美妇?这里正如《大佛顶首楞严经》所载:“我身成了三十二应,人诸国士”即:佛身,独觉身,缘觉身,闻声身,梵王身,帝释身,自在天身,大自在天身,天大将军身,四天王身;童男身,童女身,女主国夫人命妇大家身等等,说明观音善于变幻,可变天神地鬼,可作女人相,这大概是有利接近民间,给多灾多难的女人解苦解难。因此,观音菩萨就成了中国家喻户晓的“佛祖”。 观音到底何人?据明代刻印《搜神记》记载:观音娘娘乃鹫岭孤竹国,祈树园施勤长者第三子施善化身,生于北阙国中。父妙庄王,姓婆名伽,母伯牙氏。父母以无嗣,故祝于西岳香山寺。天帝以其父好杀,故夺其嗣而与之。长女曰妙清,次曰妙音,三曰妙善。惟妙善生时,异香满座,霞光遍室。幼时聪达,晓人问世事。到成年力阻父命、誓不成姻。后因长次二女招及二郎,俱不当肯,父乃强妙善毕偶,无奈妙善何,始禁于后园中。 妙善守净尔笃,再舍入汝州苍树县白雀寺为尼。妙善暗命僧头。夷优寺化喻弗从,乃轭苦行。妙善朝吸水,暮听释,晨焚扫、昼柴炊,毫无难色。诚感天使三千八百部,天龙持护伽篮扫地,东海天王扫厨,六丁上香游奕点烛。伽雀进茶,飞猿进菜,白虎含柴,飞琼毛娇滋花,八洞神仙献果,夜夜风雷喧吓,鬼神走动,众尼惧而复命于父。 父遂遣五城兵马,忽必力驱兵围寺焚之。而妙善口叩灵山世尊,齿咬玉指,喷血成红雨灭火,救寺五百僧咸无恙焉。必力再火再息,三火三息,无奈奏闻国王。国王怒命必力捆押妙善入法场,以母深爱三女,劝其完聚成姻,以摄国政也。殊意妙善,色不变而志愈坚,乃囚于冷

宫,日夜宫娥父母善劝,妙善不听,反失语激父。父大怒,立赐必力斩乞。土神忙奏玉帝,赐以红光罩体,刀斩不断,枪刺不截。国王乃赐红绫绞死。此时一虎,跳入,负尸而去。 记载中说妙善被白虎负到黑松林后,阎王邀她游地狱,她以大慈大悲之心,目睹地狱残忍刑罚。“殊意合手一诵,天花乱坠,地拥金莲,铁狱铜枷,尽为齐粉,而八千部地狱悉空矣。”诸阎判官惊之,忙将妙善送回阳间。 后妙善得释伽如来之助,示她到南海普陀岩修炼。如来“代呼地龙化一座莲台,渡洋而去。渡海时,白虎为之咬木,伽篮推开福地,八部王日夜为之涌潮,四部天王为之柱石。 妙善坐于普陀岩,九载功成,割手目以救父,持壶甘露以济万民。左善才童子为之普照,右龙女为之广德。玉帝见其福力遍大千神,应通三界,遂敕封为大慈大悲救苦救难南无灵感观音菩萨。并赐宝莲花座为南海普陀岩之主赐。 明代刻本《搜神记》之记载,使观音菩萨更加中国化、人格化、神话化

玉封聖佛壇


Name







Talks

Fedback.